张源潜(1947Q?/span>
q去好像写过q个题目Q也不记得在什么地方发表过Q现在连原稿也找不到了,只得重来。事隔多q可能记不周全了Q先抄两?st1:personname w:st="on" productid="p?>p?/st1:personname>先生日记Q?/span>
Q?/span>1947q?/span>4月)6?/span> 星期?/span> ?/span>
……看演出《清明前后》,甚佳?/span>
13?/span> 星期?/span> ?/span>
……下午开始写《论气节》一文。因不知《清明前后》讨Z地址Q故未能参加。晚访江清,q源潜Q谈半小时?/span>
Q《朱自清全集》卷10Q第450?51)
由此可见Q《清》剧在清华礼堂演Z只5日晚一场,Q月Q日q演了一晚。一周后开了讨Z。推v来是下午举行的吧。晚上我才有I去拜访1948q?/span>4?/span>25日晚看剧艺社演出的《原野》,可说是旁证。他q给《原野》写q宣传文章,虽然只开了个_见《朱自清全集》第11PW?/span>342)Q是“补遗”的最后一,却提供了演出日期Q?/span>4?/span>24?25日。对我们来说Q又是多么重要的史料啊!
《清》剧的导演是我。我只根据剧本的提示设计了布景,d了舞台^面图Q也是根据舞台提C安排h物的位置Q排l时又吸收演员的意见随时调整舞台调度。我无所作ؓQ主要靠演员发挥自己的才能,各显通。孙同丰不满I又请演剧二队的查麟Q后来是北京的名导夏添I来帮他琢,是李维勤夫妇的那场戏。当时是在大C堂的台上排的戏Q查g在台口的一把椅子上“说戏”,我在C看。有人(不记得是谁)l我照相Q让我站在台前(倚着台口Q。这相片不但把台上的几个人都照了q去Q连背景的“党国旗”也不曾漏掉。在“文革”时怕出事,被家里烧掉了。多可惜Q不知别收藏着没有Q?/span>
说v导演Q还有桩W话。有一场戏Q几个hq了屋,却从CC出来。观众自然感到奇怪。(估计是没交代清楚Q这屋另外有门通到院子里的。)有位教授W着_q叫“\路通”嘛Q这是在一剧评(发表在壁报上Q里提到的。我印象特别深。我在戏里兼了个角色——方U长Q没几句台词Q我把他当“龙套”看待,不甚重视Q连关于q个人物的舞台提C都不细看。在另一剧评里Q作者提到“方U长”,说演员没把他“大佛得得拜Q小佛踢一脚”的性格演出来。亏我还是导演,我连自己演的角色的性格都不曄IӞ真是太可(zhn)了。另一斚w也可看出清华园的观众的欣赏水qI实不同凡响?/span>
演出是成功的?st1:personname w:st="on" productid="?>?/st1:personname>先生的评语是两个字:甚佳。那是集体的功劳。有一天晚上,全体演职员在一间教室里开茶话会,二十来h参加?st1:personname w:st="on" productid="吴征?>吴征?/st1:personname>老师也来了。墙壁上挂着两面锦旗Q大概是从昆明带回的。会后照了相Q有y的Q有坐的Q后面还站了一排,80q代我跟萧荻Q他在北京)联系上后Q曾寄他Q请让剧艺社的朋友指认相片上的学长们Q后来由张魁堂把q些人的名字一一写出。好像也曾请道看过Q问是否可以L、放大,后因照片发黄褪色没法L。它l于回到我手。我收藏好了Q作为纪c说来可W,正因得太好,Ch在哪里,现在竟找不到了。一张卡片,左侧_着q相片,双是魁堂手书的人名Q还历历如在目前。相信有一天它肯定会出现。可惜赶不上制光盘咯?/span>
最后还要提一句。清华剧艺社准备演大戏,~少x员。郭良夫、刘h和我每当吃过晚饭Q一同到古月堂(新来的女生住在那里)走走Q物色戏剧爱好者。慢慢跟她们L了,却得C个“三联单”的l号。每当我们三个出现在古月堂门口,有h喊“三联单”来了。多么有!不知郭、刘二兄q记得否Q?/span>